其他
王焰新院士团队CREST特邀综述--原生劣质地下水成因模式:砷、氟、碘
导读
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王焰新院士团队在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(CREST,《环境科技评论》)期刊发表题为“原生劣质地下水成因模式:砷、氟、碘(Genesis of geogenic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: As, F and I)”的重磅特邀综述(Invited Review)。砷、氟、碘(As、F、I)是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微量元素,但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地区地下水中发现有大量As/F/I元素的富集,对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极大威胁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球有超过2亿人饮用高氟地下水,中国约有8千万人;全球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高砷地下水,威胁着约1.5亿人的饮水安全,中国有近2千万人暴露在高砷地下水分布区;全球有20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水碘异常地区,我国受高碘地下水影响的人口约4千万(图1)。地质成因的As/F/I在地下水中迁移释放并富集是原生劣质地下水形成的主要机制。本研究系统综述全球多地广泛分布的高砷、高氟、高碘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及成因机制,凝练总结现有机理机制的四种概念模型(淋滤-汇聚型、埋藏-溶解型、压密-释放型、蒸发-浓缩型),以期为未知区域劣质地下水赋存提供科学依据,也为后续劣质地下水防治及改良提供理论基础。
图1全球范围文献已报道高砷、高氟、高碘地下水分布特征
主要内容
图2 地下水系统砷、氟、碘迁移释放机理
图3 劣质地下水四种成因机理
总结与展望
作者简介
王焰新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环境学院、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中国科学院院士,国际地球化学协会会士。王焰新教授长期聚焦地下水水质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,创新发展了水文地质理论与方法,并在安全供水实践中得到重要应用。现任国际重要期刊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编委、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、国际地球化学协会水岩相互作用工作组成员、国际医学地质学协会中国-爱尔兰医学地质联盟联合主席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、国家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等职。
原文传递:
环境科技评论CREST
公众号投稿、合作:CREST_China@outlook.com
往期推荐
2021-07-24
2021-07-22
2021-07-20
2021-07-16
2021-07-12